91av成人,91av成人在线|91av传媒_91av大全完整观看

  現(xiàn)在的位置-理論園地

“臺”與“臺”之異同

上傳時間:2011-04-15  瀏覽量:21161

    作為一位臺州人和書法熱愛者,對臺州和天臺的“臺”字,由于在實際應用中繁簡出錯率較高,故作一番考證說明。
臺州和天臺的“臺”字作為地名,為何不能寫成繁體字“臺”,,一方面可從歷史上得以考證。
臺州最早的道教神話傳說當推天臺山,《歷世真仙體道通鑒》卷一云:軒轅皇帝“往天臺山 受金液神丹”。東晉孫綽曾在其《天臺山賦》中對天臺山作了十分動人的描寫:“天臺山者蓋山岳之神秀也,涉海則有方丈蓬萊,登陸則有四明天臺。皆元圣之所游化,靈仙之所窟宅。夫其峻極之狀,嘉祥之美,窮山海之瑰富,盡人神之壯麗矣”。
道教何時進入天臺山,已難確考。三國時之葛玄,或許是居天臺山較早之道士。明釋傳燈《天臺山方外志》卷十載,葛玄年十八九,仙道漸成,入天臺赤城精思念道,遇左元放授以九丹金液仙經(jīng)。
魏晉南北朝時,天臺山已建有一批道觀。最早者是孫權(quán)為葛玄所建之天臺觀,唐徐靈府《天臺山記》云:“天臺觀,在唐興縣北十八里、桐柏山西南瀑布巖。舊《圖經(jīng)》云:吳主孫權(quán)為葛仙公(玄)所創(chuàng),最居形勝。”
 “臺州”原屬會稽郡,三國時分會稽郡東部置臨海郡,直到唐武德五年改名臺州,“因天臺山為名。”據(jù)臨海徐三見先生考證,古人所說的“天臺”,并非確指今天的天臺縣,應是“臺州之通稱”。
天臺山名最早見于《內(nèi)經(jīng)•山紀》。南北朝齊代《陶弘景真誥》曰:“山有八重,四面如一,頂對三辰,當牛女分野,上應臺宿,故名天臺”。
另一方面,臺州、天臺縣的“臺”字為什么不能讀作tái音,要讀作tāi音,可從文字學上得以考證。
“臺”的【字形】:
【構(gòu)造】:是會意字,與以、厶同源。在甲骨文中是頭朝下的胎兒形。金文另加義符口(象征胞衣),強調(diào)懷胎之意。篆文上邊胎兒稍繁,隸變后楷書寫作臺。是胎的本字。
【本義】:“《說文•口部》臺,說(悅)也,從口, 聲”析形不確,所解釋為引申義,本義當為懷胎。
【演變】臺讀tāi,本義懷胎。懷胎叫有喜,故又為“怡”,引申為事物的萌芽而又為“始”。又讀作tái借用作星宿名:“三臺星”。由星宿名又引申用于人事,比稱三公:歷位九卿,遂登臺輔、臺席、兄臺。后用作敬辭:臺啟、臺鑒。臺作偏旁后,繁化為 “胎”從月(肉)從臺會意,臺也兼表聲。從臺的取義的字都與懷胎等義有關(guān)。如今臺又作了“檯、臺、颱”的簡化字
【臺、檯、颱】tái  (小篆)
 
會意字。篆文上邊像臺上建筑頂部的裝飾,中間是高的省略,下邊從至,表示是人們登臨游觀的方形高而平的建筑物。隸變后楷書寫作臺。如今簡化借用臺來表示。
《說文•至部》:“臺,觀,四方而高者。從至,從之,從高省。與室屋同意。”本義為用土筑成的供人們登臨游觀的方形高而平的建筑物。
臺,由本義引申泛指①高平的建筑物:經(jīng)始靈~,經(jīng)之營之;舞~;戲~;平~。引申指②像臺樣的東西:鍋~;井~;窗~。又引申指③像臺的家具:寫字~;講~;妝~;柜~。此義后來另加義符“木”,寫作“檯”來表示。戲在臺上演,故又用作④戲的量詞:一~戲。又指⑤臺灣省的簡稱。又用作“颱”,表示⑥颱風。以上各義如今簡化都用“臺”來表示。
臺tāi,如今僅在浙江省臺州市、天臺山使用。作為“臺”的簡化字的“臺”tái,如今既可單用。也可作偏旁;臺不是《說文》部首。臺現(xiàn)今仍歸入至部。凡從臺取義的字皆與高起等義有關(guān)。以臺作聲兼義符的字有:儓、擡(抬)、薹。
綜上所述,無論是使用簡化字還是繁體字,臺州、天臺、兄臺的“臺”字都不能寫成“臺”。然而現(xiàn)在很多地方仍有不少人把臺州寫成“臺州”,把天臺寫成“天臺”,這是為什么呢?
由于為走拼音化道路和速成掃盲,過于簡化漢字,一定程度造成了中國文字系統(tǒng)的混亂,使現(xiàn)在電腦上必須使用兩套漢字系統(tǒng),有些字老是在繁簡轉(zhuǎn)換中出錯,對漢字文化圈的交流也造成了一定的影響。
臺字的繁簡出錯率是比較高的,如天臺縣的廠名,臺州市的繁體字印刷品,以及外地書家寫臺州的書法作品中屢屢可見。
還有 “里”字,其本義是鄉(xiāng)里,又用作長度單位。故里和千里的“里”字不能繁化“裹”、“裡”。以及頭發(fā)的“髮”與發(fā)展的“發(fā)”同簡化為“發(fā)”等還原時容易出錯,這都是簡化漢字造成的。
過分簡化漢字使繁體字腹背受敵,在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大陸,我們喝簡體字奶汁長大的一代,已沒有了對繁體字的文化親情,更缺乏對古典文化的熱愛。國家語言文字委的行政權(quán)威——繁體字屬于“不規(guī)范”漢字;學校教育中禁止書寫繁體字;公共場合禁止使用繁體字。這也是切斷閱讀和書寫者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血脈。影響了華夏文明的復蘇和傳承,也影響了祖國的統(tǒng)一大業(yè)。有人稱從“愛”到“愛”的轉(zhuǎn)型,正是“心”和“靈魂”的丟失,現(xiàn)在繁體字只有在古文字研究者和書法愛好者中獲得年輕一代的支持。
參考文獻
(1)民國《臺州府志》卷100。
(2)《宋文(選):游天臺山賦》,李善注。
(3)清張聯(lián)元撰《天臺山全志》卷二,
(4)袁珂《山海經(jīng)校注》楊慎注,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出版。
(5)《天臺方外志》卷十、卷四,上海集云軒校印,1912年
(6)谷衍奎《漢字源流字典》,華夏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
(7)徐永恩、徐三見《“天臺”考辨》,《浙江學刊》1985年04期
(8)許慎《說文解字注》,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0月出版